所在位置: > 凯时kb88信誉平台 >

凯时kb88信誉平台
联系方式
电话:0319 7588019
传真:0319 7588019
邮编:055151
地址:河北省任县 邢家湾镇西黄庄工业区
歌剧《王光祈》笔谈
发布时间:2024-08-23 点击: 次 编辑:admin

  由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温江区委宣传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歌剧《王光祈》10月7日在成都首演。该剧以我国杰出的革命先驱、爱国主义社会活动家、杰出音乐学家王光祈追求理想、谋求救国道路的一生为主线,从王光祈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组建工读互助团始,追溯到留学德国,经历学会的分裂、爱情的失败以及极度的拮据和艰难的选择,呈现了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的过程。该剧由刘立云、左芝兰编剧,孙洪斌作曲,向琛子配器,朱其元指挥,刘毅担任总导演,边文彤担任舞美、服装设计。剧目的演出旨在展示四川音乐学院舞台艺术创作优秀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颂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本色。

  四川音乐学院等单位的歌剧《王光祈》在成都上演,意味着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又添了新的重要成果。人们也许并不熟知王光祈这个人物,这位诞生于四川温江的革命先驱,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音乐贡献,是东西方民族音乐比较学的第一人,也是今天应当大书特书和永远铭记的。创作者们选择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和赞颂他,显然是个明智恰当之选,使广大观众在追忆这个富有特点的革命人物的同时,欣赏到一场难得的、高质量的视听盛宴。

  这是一部篇幅不长却精湛动人的歌剧艺术佳作。其以王光祈追求理想、谋求救国道路的主要事件来构剧,由四幕和序幕、幕间曲和终曲等组成了布局讲究、章法严谨的结构,使观众渐次看到了1918年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前后,王光祈以及魏时珍、李劼人、周太玄、若膺等几个志趣相投的少年探索求进的身影;看到了为了实现怀揣的远大理想,所进行的满腔热忱的工读互助的社会实践;看到了留学海外时遭遇的困顿与分歧,以及去国怀乡中所饱含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看到了王光祈向西方介绍中国并试图以音乐改造国民的尝试,以及发出决绝抗战的坚定心声;看到了他直至在高度倦态中不幸病逝时,仍梦回故乡并以仁爱之心浇灌他所深情挚爱的故土。这样的叙事完整地再现了一个革命者、爱国者、音乐家的人生历程,将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的人物,形象鲜明、血肉丰富、激情饱满地立于今天的舞台之上。

  剧作主题立意深、艺术手法精、文学质量高,堪称发人深思、意味隽永、可圈可点。首先是将人物始终置于大的历史背景或环境之下,以精心构筑的戏剧性场面和高度凝炼、含义丰赡的对话与唱段,揭示王光祈及其同伴在面对侵吞中国的利益的“巴黎和会”而备受苦难、欺凌、宰割的时局,面对女高师学生李晟依旧受到封建家庭压制,被兄嫂逼婚而无望自杀的悲惨结局,在李大钊、蔡元培等的引导与启发下,发出“溯敦厚之风,怀改革之志”,“在压迫、剥削、、痛苦之下的不能忍”的呼声。这些都是主人公紧贴时代所表达的“以满腔的热血,洗污浊之乾坤”的强烈愿望与决心,也使剧作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氛围,体现出了厚重深沉的思想分量。

  其次是以写实性的手法表现革命之路上遭遇的种种艰难与困惑,这也是剧作富于独特价值之所在。一批热情高涨的青年组建工读互助团种菜办厂、织布缝衣、支持国货、传播主义,虽然备感神圣、信心百倍,却日渐处于朝不保夕,难以为继的境地,这种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实践因受到沉重的打击,而彷徨无依、分崩离析,以学会的分裂而告终。满怀希望到德国留学的王光祈,本以为同仁们可以奋发进取,却发现许多人以发扬国粹为名,沉迷于麻雀游戏而玩物丧志,于是愤而指责他们“留欧十年,一无所学,倒是中国麻雀遍布欧洲!长此以往,我老大中国,何日革新?我少年中国,何时实现?”然而他的批评非但于事无补,甚至遭到了包括他的好友在内的人们的质疑、误解与排斥。但他不改自己的初衷,并从德方“欲培养德人之性情,需诵读中国之古诗”,当西方“还在野蛮时代,中国歌曲已如此美丽”中,找到了文化自信,进而通过实践、奋斗、坚忍、俭朴的宝贵探索精神,推动把祖国音乐介绍到西方,又“作那开门的人,让欧美现代的风,唤醒古老的青春”,并用“国乐的精神,来改变国民”,“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吾万千人民,热血沸腾,使少年之中国,灿然涌现”,从而由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学先驱。

  再次是剧作在以王光祈的革命经历为叙事主线的同时,又加进了人物之间至为动人的情感线,即多次表现其与妻子次玙及母亲的心灵交流,使该剧因之而显得富于温情和诗意。母亲在其牧牛时唱的儿歌:“天上的雁儿排成队,地上的小孩拍手追。”这幼年的歌声与欢乐如清澈的溪水从其心中流过,所代表和抒发的是一种故国情思。次玙唱给王光祈听的:“小花缀在田埂上,就像梦想在开放,星星在夜里闪亮,神圣的生活就在前方。”这爱人间几乎是执手相诉的乡间美好,传递的是相互间深切的思念之情及对未来充满的向往。而次玙所吟诵的“万里风云思猛士,一楼烟雨读离骚”,则在儿女情长之上又表达出磅礴阔大、昂扬奋发的胸襟和气度。

  歌剧《王光祈》在视听上极具艺术魅力,其基于人物的经历和特点,以传统民族歌剧的方法为载体,又融进了西洋歌剧的表现方式。即作曲家采用中国五声调式与西洋大小调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融入中国本土音乐元素,特别是四川温江地区的音乐以及曲艺传统元素。在配器上也是以双管编制的西洋管弦乐为基调,与中国传统特色民族乐器相结合,形成了剧作清新明快、自然流畅的音乐风格。并以咏叹调、宣叙调为主基调,以独唱、重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推动剧情的发展,塑造王光祈作为川人的率直、真诚、乐观、深情的典型性格特征,凸显其身为一位五四青年所具有的富于理想、正义在胸、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演员的演唱大多音色纯正、辉煌大气,既嘹亮激越,又委婉细腻,有极强的冲击力,充分显示出四川音乐学院专业水准和雄厚实力。

  歌剧《王光祈》的舞美设计也非常有特点,其视觉形象的建立,是从寻找主人公的生平和经历中获得的灵感,即以书籍作为主体性的元素在舞台上构成这种颇具张力的书架空间,寓意着书作为主人公的生命所属,进而作为其能量燃烧直至生命尽头的根本。整个背景的调子是趋向晦暗的,以及醒目而倾斜的、给人不稳定感的线条,似可视为时代与时局氛围和特征的隐喻与象征。而书架空间可作灵活多样的变化和组合,以适应剧中地点的转换和人物居所的变化,这一切又都无不与书这个意象紧密相联,表明主人公在不断追求与攀登中,为家国与至亲奉献最真诚炽热的心与血,并以此照亮了人物曾经走过的那个时代和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寻找到一条救国之路——变法者有之、共和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有之……唯有王光祈,当他留学德国之后,决定用音乐救中国:“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中国音乐之业。”王光祈的理想无疑是“理想化”的,但也正是这样的理想,成就了他在中外音乐学研究方面巨大的成就。

  由四川音乐学院演出的歌剧《王光祈》,内容上以王光祈从四川来到北京之后以及出国留学至逝世阶段的生平经历创作。每一幕反映一个具体的事件,第一幕是五四运动,第二幕是“工读互助团”,第三幕是求学德国,第四幕是客死异乡。幕与幕之间有一定的戏剧逻辑关联,但是也相对独立。虽然宏观上看起来是一幕戏一个事件,但是每个事件都有前因后果,为了表述清楚,自然也需要在叙述事件方面着墨较多;或许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考虑,剧中王光祈的多段唱词都是直接引用其著作中的文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主题合唱《昆仑之巅》;同时,为了体现时代特征,在一些合唱、重唱的段落,唱词的写作也有意无意向着半文半白靠拢;但是剧中有些以抒情为主的唱词,又属于比较现代诗歌化的写作。这种语言风格杂糅的特点,对于歌剧音乐的写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音乐创作上,该剧采用五声调式民族元素与西洋大小调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独唱、重唱、轮唱、合唱多种形式展现。整体风格节奏清晰,流畅明快,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在人物音乐主题的确立上,基本采用五声音阶,同时以回旋跳进为主要发展手法,动态围绕“羽”“角”二音展开,凸显民族特征。在王光祈的多段咏叹调中,结尾乐句大多采用纯四度向上跳进,并以西方功能和声体系支撑,努力刻画王光祈这一核心人物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比如《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为什么我选择了音乐》都很能体现这些创作特点。

  宣叙调的写作一直是中国歌剧创作的难点,由于《王光祈》剧本中有比较大的篇幅是在叙述事件、交代剧情,因此,音乐写作当中宣叙调和咏叹叙事兼具的咏叙调的占比就会较大。剧中,王光祈的《那就从改造国乐开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严格来说,这是一首咏叙调,唱词写作文白相夹,表现形式说唱兼具,台词部分是四川话,作曲家遵循西南方言的语调特征,将说与唱比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出完整的旋律线条,既完成了叙述功能,又具有比较悦耳的聆听感受。王光祈与妻子、母亲的隔空对唱、重唱也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些唱段意境深远,旋律动人,为作品平添了一抹温婉的情愫。主题合唱《昆仑之巅》在剧的首尾形成呼应,词曲相和,庄严宏大,闻之振奋。该剧对于合唱的处理有着多元化的形式体现,《昆仑之巅》是交响大合唱的形式凯时kb88信誉平台,其他段落的合唱则根据剧情的需要,设置了男女齐唱、双声部凯时kb88信誉平台、三声部、混声四声部等形式。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中,合唱以小快板的突然切入,为作品前半段压抑平缓的音乐风格注入活力,增强了音乐的灵动感和戏剧性的效果。

  王光祈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书籍是他最忠实的伴侣。该剧舞美设计边文彤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确定了舞台具有现代构成感的书架空间。每一级台阶、每一幅纵横交错的景片都是书架的意向,密密丛丛的书籍不仅代表王光祈的博览群书,也代表他在学术上丰厚的著述,王光祈的人生追求全部体现在这浩瀚的书海当中。这样的舞台设计,除了在视觉上具有了一种当代空间艺术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外化并投射,形成这部作品在二度呈现方面契合人物身份的审美意向。

  20世纪初的服装已经属于现代风格。如何将现代生活化的服饰变为具有舞台艺术表现的样式,该剧也有比较突破性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对材料、色彩和肌理进行设计,达到解读或寓意戏剧和人物身份的作用。比如剧中的群演,有合唱、有舞蹈,有些场面是戏剧当中,大多数场面则属于氛围性质,结合戏剧表现的需要,群演在形成集中舞台调度的时候,灰黑色彩相间的服装会形成一种海浪翻滚的意向,预示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剧中王光祈母亲的服装尤其独特,样式上虽然只是一件普通的旗袍,但是却进行了左右两半黑白色彩的拼接。剧中,王光祈的母亲是已经过世的人物,她的每次出现,都是王光祈的内心想象,黑白色的拼接,隐含着王光祈与母亲阴阳相隔的涵义,可以说,用服饰来表现戏剧,在王光祈母亲身上得到了突出体现。

  当然,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样一部新作必然会有诸多需要打磨提升之处,比如在结构戏剧的时候,如何做到取舍有度、详略有据,更加突出王光祈在音乐学理论构建方面的建树;在文本的写作上,如何尽力突破人物经历事件的束缚,强化戏剧矛盾冲突,增强戏剧表现的张力;如何让唱词的语言风格进一步统一;在舞台表演调度上,如何让舞蹈更有机地融于戏剧;如何营造出令人信服的舞台表演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等等。希望歌剧《王光祈》更上层楼,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记住当年那个执著追求理想的王光祈。

  随着序曲《昆仑之巅》的乐声,我国近现代杰出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王光祈先生写在《东西乐制之研究》“自序”中的热切愿望“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直接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可以说,作为序曲的交响大合唱《昆仑之巅》,不仅为歌剧《王光祈》奠定了厚重的整体基调,同时也是全剧将合唱作为剧情发展重要动力来源的开端。随后,全剧的推进围绕着“少年中国”、“工读互助”、“去国怀乡”、“昆仑之巅”的演进与变化,徐徐铺展着一幅20世纪初中国波云诡谲的社会现实图景,勾勒出前辈先贤在乱世中踟蹰前行、苦苦探寻救国之道的浮沉与挣扎。

  对于一部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创作素材的歌剧作品来说,若想塑造人物丰满的舞台形象,创作上无疑会受到多种制约。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创作者如何立足真实来进行合理剪裁选择与艺术塑造。尤其是作为核心人物的王光祈,不仅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还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虽英年早逝,人生却颇多亮色。比如,他曾参与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组建“工读互助团”;留学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学、攻读音乐学;撰写和翻译国防、外交、政治、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著作为国人学习的参考等。因此,如何平衡他一生中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的诸多重大事件、如何选取其处于人生抉择阶段的关键节点,并非易事。只有抓住人物身处社会巨大变革之际不断求索和转向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表现和揭示出其专业转向的本质内涵——所有外在选择的变化,都出于内在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使然。他所有的选择与行动的根源和动力,正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才毅然转向致力于能够“引导民众思想向上”、“拯救中国”的音乐事业。由此,全剧的创作就锁定在了对于王光祈重要的人生节点的切入和展开,同时运用现实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对比或呼应,透过其探求救国真谛的曲折历程来展现他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寻,重现了他在乱世中以“音乐救国”的心灵轨迹及其为倡导音乐教化、塑造国民素质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艺术化地表现了他从社会活动家转变并成长为音乐学家和翻译家的必然,揭示出他献身美育教育的根本原因与动力。而且,全剧的叙事核心与思想内涵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揭示,在新时代以来美育教育的价值、必要性与迫切性愈发被国家所重视并不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激励和扶持的当下,可谓是恰逢其时,尤具时代意义。

  全剧在真实历史人物素材的基础上,以音乐为桥梁,在创作中注重对于史实的组织与编排,并不断以今人的视角回眸上世纪的历史现场,在结合中西歌剧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戏剧结构和多种舞台手段的同时突出川西民间音乐元素,在独唱、重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中,多元化地表现了王光祈怀揣以音乐之力唤醒民众进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理想,演绎王光祈忧国忧民、为实现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顺畅连接而甘愿成为国人“开门人”的多舛却执著坚定的人生故事,为观众刻画出这位心怀家国的漂泊者的心灵轨迹,重现了其对中国音乐及翻译等方面的不朽贡献。全剧的前半段,着力于表现王光祈在创建少年中国学会、组织工读互助团等方面的探索和贡献;后半段,则是集中于他的音乐研究与翻译事业。整体上力图在写实白描的同时虚实相间,运用诗意抒情的心灵外化来渲染和烘托王光祈的家国情怀。比如,在结尾表现王光祈先生因笔耕不辍而劳累成疾、不幸病逝德国的段落,先是以书籍的忽然倾覆表现了他昏倒在大学图书馆的事实,随后便转为梦回故乡的抒情对唱。因为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核心是“音乐救国”,他的音乐论著烙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主创在此段落把音乐表达的重点落在情感和灵魂的归属上,也有助于揭示并呼应他内心所充盈着的对祖国的炽热深情。其实,这也正是激励着他不断思考、书写以及不断翻译以便对国人有所助益的不竭动力。

  全剧的主创力图通过人物的行动与情感的相生、相悖来完成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舞台呈现上也紧紧围绕着人物内心的决绝与执著、放下与放不下来做戏:决绝是毅然离家追寻理想,执著的则是家国大义;放下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放不下的还是对家国亲人的思念。由此,随着悠扬的乐声,那些曾经为了理想而负笈海外谱写春秋的前辈先贤们,逐渐挣脱了冰冷的史册,让当下的观众可感可触;而他们的精神与形象,也终将伴随着历史,烙印在后人的生命中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不过,作为一部原创新剧,歌剧《王光祈》还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还可再加打磨、精益求精。比如,对于全剧的结构可以进行调整,从而让情节的设置更为有效、合理;主要人物的自主性,还可强化;可以针对一些重点段落和场面的表达加以丰富。

  如今,歌剧《王光祈》的主创团队以音乐为载体,寓教于乐,通过歌剧的艺术形式来描摹、塑造革命先驱的人物形象与内在精神,为营造历史现场的沉浸感提供了有效的助力;而且,歌剧的创演也是一次契机,让参演的专业院校师生在艺术实践中磨炼自身技艺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悟和继承前人的精神遗产,并通过自身的演出使观演双方的精神滋养得到共通和实现。尤其在当下,发展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早已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音乐教育与戏剧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空间。

  在我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音乐史上,四川温江人王光祈是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他最早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提出了以乐制区分世界各地区音乐为三大体系的理论;他首开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工作;他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拥有西方荣誉的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在我国音乐学领域中“立下了第一块丰碑的人物”。然而,王光祈在改学音乐学之前,却是一位非凡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音乐学院的新创歌剧《王光祈》以王光祈追求爱国理想、谋求救国道路的一生为主线展开叙事,从他与李大钊、魏时珍、李劼人、周太玄等人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组建工读互助团,经历学会的分裂、爱情的失败后留学德国,并在其生活极度的拮据中艰难选择音乐学的生命轨迹中写实与写意,以时间为顺序建构四幕乐章,塑造了他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从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的舞台形象。

  从该剧的叙事呈现看,爱国精神的眷顾与人文境界的延绵贯穿始终,突出表现了王光祈作为一个学人的理想担当。编剧写实性地叙写了王光祈身上铭刻着忠诚的、无限热忱的赤子情怀,特别是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的爱国情结既难能可贵又纯粹无比。从将目光聚焦于少年中国学会到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工读互助团幻灭,经历了种种失败而勇敢地从失败阴影中走出来的王光祈,为了寻路,他远涉重洋留学德国研习政治经济学。在一众或公派或自费留学德国的留学生中,王光祈算不上最起眼的一个,但他无疑是最刻苦勤奋的一个。怀揣救国理想的王光祈,在德国社会环境的熏染下,切身感受到改良社会的艰辛与不易。在发现从政治入手进行社会改革无望之后,王光祈转而求之于从事学术活动,特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高度发达的音乐艺术,让他开始烛照对比我国古代昌盛的乐教史,促使他“少年中国”的理想进而转变为“音乐救国”,并以其坚韧的意志不负韶华,为音乐事业鞠躬尽瘁,功垂不朽。

  用音乐去描写音乐家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歌剧《王光祈》进行了倾情的尝试。作曲家用切合时代语境的音乐话语体系,一方面尊重历史严肃事件的真实性,同时注意增加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性,在用音乐讲中国人的故事同时,也把中国人的故事用音乐讲给了时代。剧中,《昆仑之巅》的宏伟壮美,《去国辞》的辗转思量,《等着我啊,等着我》的悲情叹惋,对王光祈爱国志士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支撑。

  为了契合王光祈所处的时代特点,剧作唱词采用文白相间以白为主的呈现方式,通过宣叙调、咏叹调、讲白等,配合独唱、重唱、合唱等表现方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同时,作为一部民族歌剧,除了唱词,作曲家还勠力尝试民族音乐语言的充分运用。剧中,作曲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作曲技法,在剧作四幕近30首的音乐创作中以汉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交替采用了西洋大小调,以民族化的创作思维来结构全剧,凸显了剧作的民族特色。

  就该剧的舞美设计而言,全剧主要以梯台与书架变化结构,包括服装在内,都展示了舞美领会剧作内涵凯时kb88信誉平台,独具匠心驾驭舞台的创造性思维。宽广的舞台阶梯时或隐喻王光祈蜿蜒曲折的民主求索道路,时或表现王光祈音乐学术金字塔般的灿烂辉光。而书架的配合极为贴合王光祈所处的黯淡年代,因为该剧的发生发展紧紧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其首先在于思想的启蒙性质,而核心在于人的思想解放。不管这些书架是象征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抑或是表现觉悟的民主革命者和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在王光祈英年早逝的时候,轰然垮塌的书籍作为注脚给人们留下了值得严肃深思的内在主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岁月,中华民族遭遇到惨痛的劫难。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各种力量前仆后继,多种方案轮番试验,却总是以失败而告终。洞察历史,我们从王光祈的身边看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时代的有志青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便承担了真正的历史重任,而历史业已证明:谁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谁就是历史真正的最终选择。

  总之,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有利背景下,在成都为打造“国际音乐之都”而付出诸多努力的过程中,《王光祈》作为一部有着浓郁巴蜀文化标识的剧作,它的成功首演,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顺应性虚实透视虚实相映虚实呼应凯时kb88信誉平台虚实相生虚实相间瞬轴面虚实效果叙事影像

Copyright 2017 凯时kb88信誉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